第三百八十八章 你爱咋咋地!-《无耻家族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徐家在实业领域的并购交易,大致已经结束了,未来即便有大规模的并购,那也只会针对欧洲的金融业。

    外面的天气还不错,暮晚之时,也没有寒风。

    徐总和雅各布-罗斯柴尔德老先生是多年的好朋友了,决定出去走一走,在周边旷阔的草地和林野里走一走,徐腾也没有推卸这个提议,跟着他们散布。

    摄政公园这一个区域拥有22栋豪宅,被整个摄政公园环抱,伦敦最重要的富豪家族几乎都住在这个特殊的区域里,罗斯柴尔德家族在这里也拥有一座较小的别墅。

    这里面有7家属于英国传统的世袭贵族,除了威斯敏斯特六世公爵杰拉尔德-格罗夫纳的家族,其他差不多都是典型的有房无钱,他们还有日不落时代的荣光,祖父,或者是曾祖父时代曾经担任过大英帝国的相。

    从2oo5年开始,徐家就常住于此,经常出资举办晚会,努力融入这个阶层,从最初的隔阂和排斥、轻蔑,到举足轻重,到拥有真正的力量,徐总花费了7年时间。

    然后,他也真的老了。

    徐腾的记忆中,父亲还是那个夸夸其谈的样子,但是,人生总是变化无常,已经年近六旬的徐总在这些年的日渐衰老中,渐渐领悟了高雅人生的真谛——沉默是金。

    徐腾曾听梅嘉莉说,徐总花了很长时间去揣摩安东尼-霍普金斯的表演……这让徐腾有一种新的人生体会,有时是生活让你成为某一类人。

    当你是一名学生时,你像一名学生,当你沦落为劫匪时,你就像一名劫匪。

    徐腾其实更怀念那个为了卖出一辆二手车,和顾客扯上几个小时的父亲,既擅长装腔作势,又很真实,现在的徐总也许更加真实,享受一个日渐苍老和不用说太多话的人生暮年。

    徐总徐妈可以在国内生活,也可以一直在澳门主教山,享受高人一等的待遇,结果选择在英国生活,享受晚年时光,更多还是出于一种对达国家的向往,以及一种难以形容的攀爬心理。

    他们没有想过打败外国资本……因为他们很早就现,资本是没有国界的,他们以为觉悟了,但在他们的内心世界,外国资本永远代表着世界的巅峰,他们想要成为这个巅峰的一部分。

    十年前,当他们刚到英国时,他们曾经被轻蔑的对待过,用了几年时间,他们才结交到真正的朋友,而且像是老年俱乐部的朋友,杰拉尔德-格罗夫纳夫妇和雅各布-罗斯柴尔德老先生就是他们最好的老朋友。

    他们一起做生意,一起感慨身体的衰老,一起感慨儿女的淡漠,他们帮助徐总徐妈融入伦敦的高层社会,介绍了更多的朋友,做着更有野心的生意。

    这一切都基于一个重要的基础……The-shunFam1iy拥有常人无法理解的财富,以及在中国市场的特殊力量,这一点就是普通港澳财团没有的地方,李嘉城和长江实业这几年也在想办法扩大在欧洲的投资,甚至干预过沃达丰的收购案,可惜没有竞争过徐家。

    欧洲的资本财团对中国其实是很了解的,很清楚,李嘉城入股或者收购这些公司,并不能有效帮助这些公司扩大中国市场的利益,实际上也拿不出更多资本维护企业的长远利益。

    徐家在幕后控制的凤凰资本集团入股帝国化工后,一个电话就能帮帝国化工通过了在中国的peT投资审批项目,只是要和永泰化工合资经营罢了。

    帝国化工和阿斯特拉合资控股的阿斯利康集团,2oo5年曾经在国内市场遇到一次挺复杂的麻烦,某几个批次的呼吸麻醉剂和抗癌药连续出问题,还出了事,当时国内有很多省医药集团,都将阿斯利康的多个重要产品排除出采购范围。

    最后也是徐总亲自回国处理的,找了很多省领导,先将事情压下去,再回国检查到底是哪里出了错。

    徐家最厉害的地方是媒体层面,政府层面,各个方面都很沉默,报道的范围也很小。

    这种能力是港澳财团根本不具备的。

    比如说,徐家在幕后入股沃达丰不久,就能提供巨额融资,帮助沃达丰逆转兼并老对手英国BT电信,沃达丰今年正式启动对比利时第二大电信运营商mobistar公司的并购,背后也是由aIg、富信国际联合提供融资服务。

    这些事还有很多,基本上,徐总每次回国都要为这些欧洲财团在中国的业务,处理一些不大不小的麻烦。

    The-shunFam1iy在伦敦和欧洲的然地位就是这么慢慢起来的,其实,这些财团也不知道,有些事就是徐总故意安排的……阿斯利康的那几个事故是怎么被央视曝光的,又是怎么被十几个省医药集团封杀的,里面的水深着呢!

    这么说吧,从2oo2年正式开始进入伦敦,花了大钱买房买俱乐部,还是被老欧洲看不起,徐总就在国内养了一批人,专门到处搜集这些外资企业的问题。

    徐总的狡诈程度,中国商人的那种坏和腹黑,老欧洲还是不太懂啊。

    这几年慢慢“磨合”下来,徐总在英国是混的很不错了,虽然英语一如既往的不流利,总是要带着助听器一样的语音翻译器,有些很严谨的场合也是必须带翻译助理。

    徐总其实也没有特别强烈的落叶归根心理,他们这一代人对欧洲还是很向往的,在伦敦的这些年,生活各个方面也很满意,特别是梅嘉莉给徐家添了一个孙子一个孙女后,徐总徐妈就更没有回国的打算了。

    徐总的生活圈子里也有一些华裔富豪,大部分是港商,97年以前举家迁至伦敦,还有一些旅居伦敦的红三代,国内的一些富二代,聚集在摄政公园附近,常来常往。

    客观来讲,徐总徐妈的生活圈子和徐腾的生活圈子,一直就不怎么重叠,他们94年就去了南方,97年就去了香港,2oo1年又迁居澳门,2oo5年开始慢慢旅居伦敦。

    这就好像歌里唱的,那随着流水而走的落叶,最后要去向哪里,随风而落,随水而流。

    他们就像是国际资本中的游牧人,随着资本而走,最后来到了最古老的金融之都,在这里生活,在这里安家,度过了开始的不适应,慢慢成为这里的新主人。

    从2oo5年到2o12年,徐总徐妈赞助了七十多个英国ngo组织和伦敦本地公益机构,他们不想过那种跳广场舞和打太极拳的老年生活,他们想过这种位于世界巅峰的人上人的生活,他们就要这种奢华尊贵的贵族生活。

    他们在京沪广,在香港,在澳门,在纽约,一路走过,最终来到世界殖民主义的源头宗主国,在这个日不落帝国心脏的伦敦居住,在这里安家置业。

   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想法。

    特别是徐妈,相比那种连马桶都是日本好的国内阿姨,年纪差不多的徐妈要睿智的多,毕竟眼界、财富和社会地位也差距太大了。

    徐妈不会说中国什么都好,也不会说英国什么都好,“英国”这个概念对徐妈来说,有点大了,跟她没什么关系。

    如果有人跟徐妈说中国怎么怎么差,徐妈会冷着脸应付两声,然后让她的英国管家记着,以后别邀请这种白痴来参加她和格罗夫纳夫人举办的慈善活动。

    徐妈只会告诉徐腾,妈在伦敦住的挺好,比在澳门有意思多了,在澳门唯一的优点就是打麻将不缺人,不像在伦敦,动不动就三缺一。

    最烦的就是二缺二了,连个盼头都没有。

    按照徐妈的说法,她对中英文化交流最大的贡献就是教会很多伦敦的贵夫人打麻将,没办法,她和四姨太、林太太这边总是三缺一,总要找个人凑上吧。

    最近啊,王储的第二任妻子康沃尔公爵夫人也常来造访。

    只要你有公爵夫人这样的头衔,徐妈特别热情,要是会打麻将啊,那就更好了,都相处的和亲姐妹一样,不会啊,手把手教,包会为止。

    默多克的妻子邓雯迪不也经常来嘛,和徐妈的关系好着呢,一口一个姐。

    邓雯迪和那个工党前相有一腿嘛。

    徐妈这样的老闺蜜,很早就知道了,还帮忙打过掩护呢,默多克一个电话打过来,问她老婆呢,徐妈很有章法的说,别找了,在我这打麻将呢。

    徐腾这几年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,比以前多了很多,但他讲真话,其实是愈加感到陌生,和他记忆中的父母差距太远。

    他有时都无法想象,徐妈35岁搬到香港开始学英语,据说前后请了4个家教,学了十几年,如今可是一口江淮味儿的流利英语,夹着北伦敦腔儿,真的很有意思。
    第(2/3)页